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通知(中篇)
编号 |
方名 |
原文 |
剂型 |
||
出处 |
处方 |
制法及用法 |
|||
51 |
当归补血汤 |
《内外伤辨惑论》(金•李东垣)“治肌热,燥热,困渴引饮,目赤面红,昼夜不息。其脉洪大而虚,重按全无。” |
黄芪一两,当归二钱(酒洗)。 |
上件咀,都作一服。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,温服,空心食前。 |
煮散 |
52 |
厚朴温中汤 |
《内外伤辨惑论》(金•李东垣)“治脾胃虚寒,心腹胀满,及秋冬客寒犯胃,时作疼痛。” |
厚朴(姜制)、橘皮(去白)各一两,甘草(炙)、草豆蔻仁、茯苓(去皮)、木香各五钱,干姜七分。 |
上为粗散,每服五钱匕。水二盏,生姜三片,煎至一盏,去渣,温服,食前。忌一切冷物。 |
煮散 |
53 |
地黄饮子 |
《黄帝素问宣明论方》(金•刘完素)“喑痱证,主肾虚。内夺而厥,舌喑不能言,二足废不为用。肾脉虚弱,其气厥不至,舌不仁。经云∶喑痱,足不履用,音声不出者。地黄饮子主之,治喑痱,肾虚弱厥逆,语声不出,足废不用。” |
熟干地黄、巴戟(去心)、山茱萸、石斛、肉苁蓉(酒浸,焙)、附子(炮)、五味子、官桂、白茯苓、麦门冬(去心)、菖蒲、远志(去心)各等分。 |
右为末,每服三钱,水一盏半,生姜五片,枣一枚,薄荷,同煎至八分,不计时候。 |
煮散 |
54 |
大秦艽汤 |
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(金•刘完素)“中风,外无六经之形证,内无便溺之阻格,知血弱不能养筋,故手足不能运动,舌强不能言语,宜养血而筋自荣,大秦艽汤主之。” |
秦艽三两,甘草二两,川芎二两,当归二两,白芍药二两,细辛半两,川羌活、防风、黄芩各一两,石膏二两,吴白芷一两,白术一两,生地黄一两,熟地黄一两,白茯苓一两,川独活二两。 |
右十六味,剉,每服一两,水煎,去渣,温服,无时。 |
煮散 |
55 |
三化汤 |
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(金•刘完素)“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,先以加减续命汤,随证治之,内有便溺之阻格,复以三化汤主之。” |
厚朴、大黄、枳实、羌活各等分。 |
右剉如麻豆大,每服三两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终日服之。以微利为度,无时。 |
汤剂 |
56 |
清金化痰汤 |
《医学统旨》(明•叶文龄)“清金化痰汤,因火者,咽喉干痛,面赤,鼻出热气,其痰嗽而难出,色黄且浓,或带血丝,或出腥臭。” |
黄芩、山栀各一钱半,桔梗二钱,麦门冬(去心)、桑皮、贝母、知母、瓜蒌仁(炒)、橘红、茯苓各一钱,甘草四分。 |
水二盅,煎八分,食后服。 |
汤剂 |
57 |
桑白皮汤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治肺气有余,火炎痰盛作喘。” |
桑白皮、半夏、苏子、杏仁、贝母、山栀、黄芩、黄连各八分。 |
水二盅,姜三片,煎八分,温服。 |
汤剂 |
58 |
金水六君煎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治肺肾虚寒,水泛为痰,或年迈阴虚,血气不足,外受风寒,咳嗽呕恶,多痰喘急等证。” |
当归二钱,熟地三、五钱,陈皮一钱半,半夏二钱,茯苓二钱,炙甘草一钱。 |
水二盅,生姜三、五、七片,煎七、八分,食远温服。 |
汤剂 |
59 |
暖肝煎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治肝肾阴寒,小腹疼痛,疝气等证。” |
当归二、三钱,枸杞三钱,茯苓二钱,小茴香二钱,肉桂一、二钱,乌药二钱,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。 |
水一盅半,加生姜三、五片,煎七分,食远温服。 |
汤剂 |
60 |
玉女煎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治水亏火盛,六脉浮洪滑大,少阴不足,阳明有余,烦热干渴,头痛牙疼,失血等证。若大便溏泄者,乃非所宜。” |
生石膏三、五钱,熟地三、五钱或一两,麦冬二钱,知母、牛膝各一钱半。 |
水一盅半,煎七分,温服或冷服。 |
汤剂 |
61 |
保阴煎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治男妇带浊遗淋,色赤带血,脉滑多热,便血不止,及血崩血淋,或经期太早,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。” |
生地、熟地、芍药各二钱,山药、川续断、黄芩、黄柏各一钱半,生甘草一钱。 |
水二盅,煎七分。食远温服。 |
汤剂 |
62 |
化肝煎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治怒气伤肝,因而气逆动火,致为烦热胁痛,胀满动血等证。” |
青皮、陈皮各二钱,芍药二钱,丹皮、栀子(炒)、泽泻各一钱半,土贝母二、三钱。 |
水一盅半,煎七、八分。食远温服。 |
汤剂 |
63 |
济川煎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凡病涉虚损,而大便闭结不通,则硝、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,若势有不得不通者,宜此主之。” |
当归三、五钱,牛膝二钱,肉苁蓉(酒洗去咸)二、三钱,泽泻一钱半,升麻五分、七分或一钱,枳壳一钱。 |
水一盅半,煎七八分,食前服。 |
汤剂 |
64 |
固阴煎 |
《景岳全书》(明•张景岳)“治阴虚滑泄,带浊淋遗,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。此方专主肝肾。” |
人参随宜,熟地三、五钱,山药二钱(炒),山茱萸一钱半,远志七分(炒),炙甘草一、二钱,五味子十四粒,菟丝子二、三钱(炒香)。 |
水二盅,煎七分,食远温服。 |
汤剂 |
65 |
托里消毒散 |
《外科正宗》(明•陈实功)“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,宜服此药以托之,未成者可消,已成者即溃,腐肉易去,新肉易生,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、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。” |
人参、川芎、白芍、黄芪、当归、白术、茯苓、金银花各一钱,白芷、甘草、皂角针、桔梗各五分。 |
水二盅,煎八分,食远服。 |
汤剂 |
66 |
清上蠲痛汤 |
《寿世保元》(明•龚廷贤)“论一切头痛主方,不论左右偏正新久,皆效。” |
当归一钱(酒洗),小川芎一钱,白芷一钱,细辛三分,羌活一钱,独活一钱,防风一钱,菊花五分,蔓荆子五分,苍术一钱(米泔浸),片芩一钱五分(酒炒),麦门冬一钱,甘草三分(生)。 |
上锉一剂,生姜煎服。 |
煮散 |
67 |
清肺汤 |
《万病回春》(明•龚廷贤)“治一切咳嗽,上焦痰盛。” |
黄芩(去朽心)一钱半,桔梗(去芦)、茯苓(去皮)、陈皮(去白)、贝母(去心)、桑白皮各一钱,当归、天门冬(去心)、山栀、杏仁(去皮尖)、麦门冬(去心)各七分,五味子七粒,甘草三分。 |
上锉,生姜、枣子煎,食后服。 |
煮散 |
68 |
养胃汤 |
《证治准绳》(明•王肯堂)“治外感风寒,内伤生冷,憎寒壮热,头目昏疼,不问风寒二证,夹食停痰,俱能治之,但感风邪,以微汗为好。” |
半夏(汤洗七次)、厚朴(去粗皮、姜汁炒)、苍术(米泔浸一宿,洗切,炒)各一两,橘红七钱半,藿香叶(洗去土)、草果(去皮膜)、茯苓(去黑皮)、人参(去芦)各半两,炙甘草二钱半。 |
右㕮咀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姜七片,乌梅一个,煎六分,热服。 |
煮散 |
69 |
清骨散 |
《证治准绳》(明•王肯堂)“专退骨蒸劳热。” |
银柴胡一钱五分,胡黄连、秦艽、鳖甲(醋炙)、地骨皮、青蒿、知母各一钱,甘草五分。 |
水二盅,煎八分,食远服。 |
汤剂 |
70 |
石决明散 |
《普济方》(明•朱橚)“石决明散,治风毒气攻入头系眼昏暗,及头目不利。” |
石决明、羌活(去芦头)、草决明、菊花各一两,甘草(炙,剉)半两。 |
右为散,每服二钱,以水一盏。煎六分,和滓,食后、临卧温服。 |
煮散 |
71 |
保元汤 |
《简明医彀》(明•孙志宏)“治元气虚弱,精神倦怠,肌肉柔慢,饮食少进,面青㿠白,睡卧宁静,……及有杂证,皆属虚弱,宜服。” |
人参一钱,黄芪二钱,甘草五分,肉桂二分。 |
右加生姜一片,水煎服。 |
汤剂 |
72 |
达原饮 |
《瘟疫论》(明•吴又可)“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,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,初起二三日,其脉不浮不沉而数,昼夜发热,日晡益甚,头疼身痛,其时邪在伏脊之前,肠胃之后。虽有头疼身痛,此邪热浮越于经,不可认为伤寒表证,辄用麻黄、桂枝之类强发其汗。此邪不在经,汗之徒伤表气,热亦不减。又不可下,此邪不在里,下之徒伤胃气,其渴愈甚。宜达原饮。” |
槟榔二钱,厚朴一钱,草果仁五分,知母一钱,芍药一钱,黄芩一钱,甘草五分。 |
右用水一盅,煎八分,午后温服。 |
汤剂 |
73 |
升陷汤 |
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(清•张锡纯)“治胸中大气下陷,气短不足以息……” |
生黄芪六钱,知母三钱,柴胡一钱五分,桔梗一钱五分,升麻一钱。 |
水煎服。 |
汤剂 |
74 |
三甲复脉汤 |
《温病条辨》(清•吴瑭)“①下焦温病,热深厥甚,脉细促,心中憺憺大动,甚则心中痛者,三甲复脉汤主之。②燥久伤及肝肾之阴,上盛下虚,昼凉夜热,或干咳,或不咳,甚则痉厥者,三甲复脉汤主之。” |
炙甘草六钱,干地黄六钱,生白芍六钱,麦冬五钱(不去心),阿胶三钱,麻仁三钱,生牡蛎五钱,生鳖甲八钱,生龟板一两。 |
水八杯,煮取八分三杯,分三次服。 |
汤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