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中医药管理局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通知(上篇)
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
编号 |
方名 |
原文 |
剂型 |
||
出处 |
处方 |
制法及用法 |
|||
1 |
桃核承气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太阳病不解,热结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当先解其外;外解已,但少腹急结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气汤。” |
桃仁五十个(去皮尖),大黄四两,桂枝二两(去皮),甘草二两(炙),芒硝二两。 |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滓,内芒硝,更上火,微沸下火,先食温服五合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2 |
旋覆代赭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伤寒发汗,若吐若下,解后,心下痞鞕,噫气不除者,属旋覆代赭石汤。” |
旋覆花三两,人参二两,生姜五两,代赭一两,甘草三两(炙),半夏半升(洗),大枣十二枚(擘)。 |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3 |
竹叶石膏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伤寒解后,虚羸少气,气逆欲吐,竹叶石膏汤主之。” |
竹叶二把,石膏一斤,半夏半升(洗),麦门冬一升(去心),人参二两,甘草二两(炙),粳米半斤。 |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内粳米,煮米熟,汤成去米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4 |
麻黄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①太阳病,头痛发热,身疼腰痛,骨节疼痛,恶风无汗而喘者,麻黄汤主之。②太阳病,脉浮紧,无汗,发热,身疼痛,八九日不解,表证仍在,此当复发汗。服汤已,微除,其人发烦目瞑,剧者必衄,衄乃解。所以然者,阳气重故也,宜麻黄汤。③脉浮而紧,浮则为风,紧则为寒,风则伤卫,寒则伤荣,荣卫俱病,骨节烦疼,可发其汗,宜麻黄汤。” |
麻黄三两(去节),桂枝二两(去皮),甘草一两(炙),杏仁七十个(去皮尖)。 |
上四味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黄,减二升,去上沫,内诸药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温服八合,覆取微似汗,不须啜粥,余如桂枝法将息。 |
汤剂 |
5 |
吴茱萸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①食谷欲呕,属阳明也,吴茱萸汤主之。②干呕,吐涎沫,头痛者,吴茱萸汤主之。” |
吴茱萸一升(洗),人参三两,生姜六两(切),大枣十二枚(擘)。 |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6 |
芍药甘草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。……若厥愈足温者,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,其脚即伸。” |
白芍药、甘草各四两(炙)。 |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 |
汤剂 |
7 |
半夏泻心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若心下满而鞕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 |
半夏半升(洗)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(炙)各三两,黄连一两,大枣十二枚(擘)。 |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8 |
真武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①太阳病发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发热,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汤主之。②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” |
茯苓、芍药、生姜(切)各三两,白术二两,附子一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。 |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9 |
猪苓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①若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者,猪苓汤主之。②少阴病,下利六七日,咳而呕渴,心烦不得眠者,猪苓汤主之。” |
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碎)各一两。 |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内阿胶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10 |
小承气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①阳明病脉迟,虽汗出不恶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气,腹满而喘,有潮热者,此外欲解,可攻里也。手足濈然而汗出者,此大便已鞕也,大承气汤主之。若汗多,微发热恶寒者,外未解也,其热不潮,未可与承气汤。若腹大满不通者,可与小承气汤,微和胃气,勿令至大泄下。②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。③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与小承气汤,汤入腹中,转矢气者,此有燥屎也,乃可攻之。若不转矢气者,此但初头鞕,后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胀满,不能食也,欲饮水者,与水则哕。其后发热者,大便必复鞕而少也,以小承气汤和之。不转矢气者,慎不可攻也。” |
大黄四两(酒洗),厚朴二两(炙,去皮),枳实三枚(大者,炙)。 |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。初服汤当更衣,不尔者,尽饮之,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 |
汤剂 |
11 |
甘草泻心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鞕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,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鞕也,属甘草泻心汤。” |
甘草四两(炙),黄芩三两,干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(擘),半夏半升(洗),黄连一两。 |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12 |
黄连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伤寒胸中有热,胃中有邪气,腹中痛,欲呕吐者,黄连汤主之。” |
黄连三两,甘草三两(炙),干姜三两,桂枝三两(去皮),人参二两,半夏半升(洗),大枣十二枚(擘)。 |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温服,昼三服夜二服。 |
汤剂 |
13 |
当归四逆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①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者,当归四逆汤主之。②下利脉大者,虚也,以强下之故也。设脉浮革,因尔肠鸣者,属当归四逆汤。” |
当归三两,桂枝三两(去皮),芍药三两,细辛三两,甘草二两(炙),通草二两,大枣二十五枚(擘)。 |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14 |
附子汤 |
《伤寒论》(汉•张仲景)“少阴病,得之一二日,口中和,其背恶寒者,当灸之,附子汤主之。” |
附子二枚(炮,去皮,破八片),茯苓三两,人参二两,白术四两,芍药三两。 |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15 |
桂枝芍药知母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诸肢节疼痛,身体魁羸,脚肿如脱,头眩短气,温温欲吐,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。” |
桂枝四两,芍药三两,甘草二两,麻黄二两,生姜五两,白术五两,知母四两,防风四两,附子二两(炮)。 |
上九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16 |
黄芪桂枝五物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血痹,阴阳俱微,寸口关上微,尺中小紧,外证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,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。” |
黄芪三两,芍药三两,桂枝三两,生姜六两,大枣十二枚。 |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17 |
半夏厚朴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妇人咽中如有炙脔,半夏厚朴汤主之。” |
半夏一升,厚朴三两,茯苓四两,生姜五两,干苏叶二两。 |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四升,分温四服,日三夜一服。 |
汤剂 |
18 |
瓜蒌薤白半夏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胸痹不得卧,心痛彻背者,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。” |
瓜蒌实一枚,薤白三两,半夏半斤,白酒一斗。 |
上四味,同煮,取四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19 |
苓桂术甘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①心下有痰饮,胸胁支满,目眩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②夫短气有微饮,当从小便去之,苓桂术甘汤主之。” |
茯苓四两,桂枝、白术各三两,甘草二两。 |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 |
汤剂 |
20 |
泽泻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心下有支饮,其人苦冒眩,泽泻汤主之。” |
泽泻五两,白术二两。 |
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温再服。 |
汤剂 |
21 |
百合地黄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百合病,不经吐、下、发汗,病形如初者,百合地黄汤主之。” |
百合七枚(擘),生地黄汁一升。 |
上以水洗百合,渍一宿,当白沫出,去其水,更以泉水二升,煎取一升,去滓,内地黄汁,煎取一升五合,分温再服。中病,勿更服,大便当如漆。 |
汤剂 |
22 |
枳实薤白桂枝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胸痹心中痞,留气结在胸,胸满,胁下逆抢心,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。” |
枳实四枚,厚朴四两,薤白半斤,桂枝一两,瓜蒌实一枚(捣)。 |
上五味,以水五升,先煮枳实、厚朴,取二升,去滓,内诸药,煮数沸,分温三服。 |
汤剂 |
23 |
大建中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心胸中大寒痛,呕不能饮食,腹中寒,上冲皮起,出见有头足,上下痛而不可触近,大建中汤主之。” |
蜀椒二合(去汗),干姜四两,人参二两。 |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内胶饴一升,微火煮取一升半,分温再服;如一炊顷,可饮粥二升,后更服。当一日食糜,温覆之。 |
汤剂 |
24 |
橘皮竹茹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哕逆者,橘皮竹茹汤主之。” |
橘皮二升,竹茹二升,大枣三十枚,生姜半斤,甘草五两,人参一两。 |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25 |
麦门冬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大逆上气,咽喉不利,止逆下气者,麦门冬汤主之。” |
麦门冬七升,半夏一升,人参二两,甘草二两,粳米三合,大枣十二枚。 |
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温服一升,日三夜一服。 |
汤剂 |
26 |
甘姜苓术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肾著之病,其人身体重,腰中冷,如坐水中,形如水状,反不渴,小便自利,饮食如故,病属下焦。身劳汗出,衣里冷湿,久久得之,腰以下冷痛,腹重如带五千钱,甘姜苓术汤主之。” |
甘草、白术各二两,干姜、茯苓各四两。 |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 |
汤剂 |
27 |
厚朴七物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病腹满,发热十日,脉浮而数,饮食如故,厚朴七物汤主之。” |
厚朴半斤,甘草、大黄各三两,大枣十枚,枳实五枚,桂枝二两,生姜五两。 |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28 |
厚朴麻黄汤 |
《金匮要略》(汉•张仲景)“咳而脉浮者,厚朴麻黄汤主之。” |
厚朴五两,麻黄四两,石膏如鸡子大,杏仁半升,半夏半升,干姜二两,细辛二两,小麦一升,五味子半升。 |
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麦熟,去滓,内诸药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|
汤剂 |
29 |
当归建中汤 |
《千金翼方》(唐•孙思邈)“治产后虚羸不足,腹中疾痛不止,吸吸少气,或若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,不能饮食,产后一月,日得服四五剂为善,令人强壮内补方。” |
当归四两,桂心三两,甘草二两(炙),芍药六两,生姜三两,大枣十二枚(擘)。 |
右六味,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为三服,一日令尽。 |
汤剂 |
30 |
温脾汤 |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(唐•孙思邈)“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,及霍乱,脾胃冷,实不消。” |
大黄四两,人参、甘草、干姜各二两,附子一枚(大者)。 |
右五味,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临熟下大黄。 |
汤剂 |
31 |
温胆汤 |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(唐•孙思邈)“治大病后,虚烦不得眠,此胆寒故也,宜服温胆汤。” |
半夏、竹茹、枳实各二两,橘皮三两,生姜四两,甘草一两。 |
右六味,㕮咀,以水八升煮取二升,分三服。 |
汤剂 |
32 |
小续命汤 |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(唐•孙思邈)“治卒中风欲死,身体缓急,口目不正,舌强不能语,奄奄忽忽,神情闷乱,诸风服之皆验,不令人虚方。” |
麻黄、防己、人参、黄芩、桂心、甘草、芍药、川芎、杏仁各一两,附子一枚,防风一两半,生姜五两。 |
右十二味,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黄三沸,去沫,内诸药,煮取三升。分三服,甚良。不瘥,更合三、四剂,必佳。 |
汤剂 |
33 |
开心散 |
《备急千金要方》(唐•孙思邈)“开心散,主好忘方。” |
远志、人参各四分,茯苓二两,菖蒲一两。 |
右四味治下筛,饮服方寸匕,日三。 |
散剂 |
34 |
槐花散 |
《普济本事方》(宋•许叔微)“治肠风脏毒,槐花散。” |
槐花(炒),柏叶(烂杵焙),荆芥穗,枳壳(去穰细切,麸炒黄)。 |
右修事了,方秤等分,细末,用清米饮调下二钱,空心食前服。 |
散剂 |
35 |
竹茹汤 |
《普济本事方》(宋•许叔微)“治胃热呕吐,竹茹汤。” |
干葛三两,甘草三分(炙),半夏三分(姜汁半盏,浆水一升煮耗半)。 |
右粗末,每服五钱,水二盏,生姜三片,竹茹一弹大,枣一个,同煎至一盏,去滓温服。 |
煮散 |
36 |
辛夷散 |
《严氏济生方》(宋•严用和)“治肺虚,风寒湿热之气加之,鼻内壅塞,涕出不已,或气息不通,或不闻香臭。” |
辛夷仁、细辛(洗去土、叶)、藁本(去芦)、升麻、川芎、木通(去节)、防风(去芦)、羌活(去芦)、甘草(炙)、白芷各等分。 |
右为细末,每服二钱。食后茶清调服。 |
散剂 |
37 |
当归饮子 |
《严氏济生方》(宋•严用和)“治心血凝滞,内蕴风热,发见皮肤,遍身疮疥,或肿或痒,或脓水浸淫,或发赤疹㾦㿔。” |
当归(去芦)、白芍药、川芎、生地黄(洗)、白蒺藜(炒,去尖)、防风(去芦)、荆芥穗各一两,何首乌、黄芪(去芦),甘草(炙)各半两。 |
右㕮咀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姜五片,煎至八分,去滓温服。不拘时候。 |
煮散 |
38 |
实脾散 |
《严氏济生方》(宋•严用和)“治阴水,先实脾土。” |
厚朴(去皮,姜制,炒)、白术、木瓜(去瓤)、木香(不见火)、草果仁、大腹子、附子(炮、去皮脐)、白茯苓(去皮)、干姜(炮)各一两,甘草(炙)半两。 |
右㕮咀,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生姜五片,枣子一枚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候。 |
煮散 |
39 |
温经汤 |
《妇人大全良方》(宋•陈自明)“若经道不通,绕脐寒疝痛彻,其脉沉紧。此由寒气客于血室,血凝不行,结积血为气所冲,新血与故血相搏,所以发痛。譬如天寒地冻,水凝成冰。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、万病丸。” |
当归、川芎、芍药、桂心、牡丹皮、莪术各半两,人参、甘草、牛膝各一两。 |
右㕮咀,每服五钱。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滓温服。 |
煮散 |
40 |
泻白散 |
《小儿药证直诀》(宋•钱乙)“治小儿肺盛,气急喘嗽。” |
地骨皮(洗去土,焙)、桑白皮(细锉炒黄)各一两,甘草(炙)一钱。 |
上锉散,入粳米一撮,水二小盏,煎七分,食前服。 |
煮散 |
41 |
清心莲子饮 |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(宋•太平惠民和剂局)“治心中蓄积,时常烦躁,因而思虑劳力,忧愁抑郁,是致小便白浊,或有沙膜,夜梦走泄,遗沥涩痛,便赤如血;或因酒色过度,上盛下虚,心火炎上,肺金受克,口舌干燥,渐成消渴,睡卧不安,四肢倦怠,男子五淋,妇人带下赤白;及病后气不收敛,阳浮于外,五心烦热。药性温平,不冷不热,常服清心养神,秘精补虚,滋润肠胃,调顺血气。” |
黄芩、麦门冬(去心)、地骨皮、车前子、甘草(炙)各半两,石莲肉(去心)、白茯苓、黄芪(蜜炙)、人参各七钱半。 |
右剉散。每三钱,麦门冬十粒,水一盏半,煎取八分,去滓,水中沉冷,空心,食前服。 |
煮散 |
42 |
甘露饮 |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(宋•太平惠民和剂局)“治丈夫、妇人、小儿胃中客热,牙宣口气,齿龈肿烂,时出脓血,目睑垂重,常欲合闭;或频饥烦,不欲饮食,及赤目肿痛,不任凉药,口舌生疮,咽喉肿痛,疮疹已发、未发,皆可服之。又疗脾胃受湿,瘀热在里,或醉饱房劳,湿热相搏,致生疸病,身面皆黄,肢体微肿,胸满气短,大便不调,小便黄涩,或时身热,并皆治之。” |
枇杷叶(刷去毛)、干熟地黄(去土)、天门冬(去心,焙)、枳壳(去瓤,麸炒)、山茵陈(去梗)、生干地黄、麦门冬(去心,焙)、石斛(去芦)、甘草(炙)、黄芩。 |
右等分,为末。每服二钱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食后,临卧。小儿一服分两服,仍量岁数加减与之。 |
煮散 |
43 |
华盖散 |
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(宋•太平惠民和剂局)“治肺感寒邪,咳嗽上气,胸膈烦满,项背拘急,声重鼻塞,头昏目眩,痰气不利,呀呷有声。” |
紫苏子(炒)、赤茯苓(去皮)、桑白皮(炙)、陈皮(去白)、杏仁(去皮、尖,炒)、麻黄(去根、节)各一两,甘草(炙)半两。 |
右七味为末。每服二钱,水一盏,煎至七分,去滓,食后温服。 |
煮散 |
44 |
三痹汤 |
《妇人大全良方》(宋•陈自明)“治血气凝滞,手足拘挛,风痹,气痹等疾皆疗。” |
川续断、杜仲(去皮,切,姜汁炒)、防风、桂心、细辛、人参、茯苓、当归、白芍药、甘草各一两,秦艽、生地黄、川芎、川独活各半两,黄芪、川牛膝各一两。 |
右㕮咀为末,每服五钱。水二盏,姜三片,枣一枚,煎至一盏,去滓热服,无时候,但腹稍空服。 |
煮散 |
45 |
升阳益胃汤 |
《脾胃论》(金•李东垣)“脾胃之虚,怠惰嗜卧,四肢不收,时值秋燥令行,湿热少退,体重节痛,口苦舌干,食无味,大便不调,小便频数,不嗜食,食不消。兼见肺病,洒淅恶寒,惨惨不乐,面色恶而不和,乃阳气不伸故也。当升阳益胃,名之曰升阳益胃汤。” |
黄芪二两,半夏(汤洗)、人参(去芦)、甘草(炙)各一两,防风、白芍药、羌活、独活各五钱,橘皮(连穰)四钱,茯苓、泽泻、柴胡、白术各三钱,黄连二钱。 |
上㕮咀,每服三钱,生姜五片,枣二枚,去核,水三盏,同煎至一盏,去渣,温服,早饭、午饭之间服之,禁忌如前。其药渐加至五钱止。 |
煮散 |
46 |
清胃散 |
《兰室秘藏》(金•李东垣)“治因服补胃热药,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,牵引头脑、满面发热,大痛。足阳明之别络入脑,喜寒恶热,乃是手足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。其齿喜冷恶热。” |
当归身、择细黄连、生地黄(酒制)各三分,牡丹皮五分,升麻一钱。 |
上为细末,都作一服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去滓,带冷服之。 |
煮散 |
47 |
当归六黄汤 |
《兰室秘藏》(金•李东垣)“治盗汗之圣药也。” |
当归、生地黄、熟地黄、黄柏、黄芩、黄连各等分,黄芪加一倍。 |
上为粗末,每服五钱,水二盏,煎至一盏,食前服。小儿减半服之。 |
煮散 |
48 |
圣愈汤 |
《兰室秘藏》(金•李东垣)“治诸恶疮,血出多而心烦不安,不得睡眠,亡血故也,以此药主之。” |
生地黄、熟地黄、川芎、人参各三分,当归身、黄芪各五分。 |
上㕮咀,如麻豆大,都作一服。水二大盏,煎至一盏,去滓,稍热无时服。 |
煮散 |
49 |
乌药汤 |
《兰室秘藏》(金•李东垣)“治妇人血海疼痛。” |
当归、甘草、木香各五钱,乌药一两,香附子二两(炒)。 |
上㕮咀,每服五钱,水二大盏,去滓,温服,食前。 |
煮散 |
50 |
羌活胜湿汤 |
《内外伤辨惑论》(金•李东垣)“肩背痛不可回顾者,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,以风药散之。脊痛项强,腰似折,项似拨,此足太阳经不通行,以羌活胜湿汤主之。” |
羌活、独活各一钱,藁本、防风、甘草(炙)、川芎各五分,蔓荆子三分。 |
上㕮咀,都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,大温服,空心食前。 |
煮散 |